《五帝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文言文评论5651阅读模式

《五帝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1 106

作品简介《五帝本纪赞》是《古文观止》里的一篇文章,本为《史记·五帝本纪》的赞语部分,其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作者的见解。文章先总提有关五帝最早史料,接着写作者实地考察和对史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说明作者论述的根据。文章不满两百字,言简意赅,曲折回环,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说明性的短文。

《五帝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9 42

作品原文


五帝本纪赞1


太史公曰2:学者多称五帝,尚矣3。然《尚书》4独载尧以来,而百家5言黄帝,其文不雅驯6,荐绅7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8》及《帝系姓》,儒者9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10,北过涿鹿11,东渐12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13者近是14。予观《春秋》15《国语》16,其发明17《五帝德》《帝系姓》章18矣,顾弟19弗深考,其所表见20皆不虚。书缺有间21矣,其轶22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23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24,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词语注释
1、五帝:中国古代帝王。中国历史上关于五帝,共有五种说法。一:《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二:《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三:《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四:《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五:《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2、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资料档案文件的,秦汉时称“太史令”。因朝会座次,居公之上,在皇帝左右,当时称为“太史公”。司马迁曾担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一说,《史记》中称太史公,是因为《史记》传自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恽尊称其外祖为太史公。
3、尚:通“上”,久远。
4、《尚书》:即《书经》,简称《书》。中国最古的史书,内容包括上古典谟训诰之文,因此称《尚书》。
5、百家:先秦时代,思想学术家极多,如老子、庄子、墨子、苟子等,统称百家,又称诸子百家。
6、雅:正确、合乎规范。 驯:通“训”,可以为训。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7、荐绅:通“捂绅”,也作“缙绅”。捂,插。绅,大带子。播绅,谓插笏垂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借指大人先生。
8、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五帝德》及《帝系姓》:见《大戴礼》及《孔子家语》。
9、儒者:指学习儒家学说的诸生。
10、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庄子》说,黄帝曾在这里向广成子问道。
11、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传说黄帝征蚩尤,战于涿鹿,遂戮蚩尤。
12、渐(jiān):流入,这里是到达的意思。
13、古文:指《尚书》等所载。
14、近是:近于是。“是”,指代“黄帝尧舜之风教”。前省介词“于”字。
15、《春秋》:鲁国编年体史书名,为孔子所删定,自鲁隐公元年起,至哀公十四年止,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16、《国语》:书名。传说春秋时代左丘明所作,分国纪事。
17、发明:闻名。
18、章:通“彰”。明显。
19、顾弟:只是,不过。弟,同“第”。
20、表见:表现。见(xiàn),通“现”。
21、间(jiàn):间隙,这里指脱漏。
22、轶:通“逸”。遗失。这里指逸文。
23、固:本来。
24、论次:谓依次叙述。

白话译文

太史公道:“学问家多说‘五帝时代,是很久远的了,似乎传闻难以相信了!’然而《尚书》上记载的,独从唐尧开始,直到后代。不过百家说黄帝时事,他那文词很不雅顺,所以就是绅士家有见识的人,也很难断定他是真是假。像孔子那里传述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读书人以为不是圣人说的话,儒者便不肯传述。我曾经西面到崆峒山,北边过涿鹿县,东边流入海中,南面直到淮水、长江中间的了。凡到过的地方,那些长老都每每称说黄帝、尧、舜居住的地方,风气教化,原来与众不同的。总而言之,只须不和古文差得很远,近乎是可信的。我看《春秋》、《国语》二书,那其间有可和《五帝德》、《帝系姓》等篇互相发明的,很是明显。不过但观大略,不加深考,自然觉得他所发表的,都不是虚伪的;若细考了,也便有出入。至于《尚书》那部书,原是残缺有脱漏的,所以他散失的事情,反时时在他说中看见。这不是好学深思,心中明白书中用意的人,不能同他讲的。原来古书的真伪,怎可和浅见寡闻的人讲呢?我所以并合了诸子百家的书,定成撰论的次序。拣选那其间说话格外典雅的,做成《本纪》和全书的第一篇。

写作背景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五帝本纪赞》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说明了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作品鉴赏

这篇赞语的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一文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取舍,文章虽不足二百字,却极尽曲折回环之妙,在《史记》诸多赞语中可称超绝。

作者探求的是有关五帝的史实。然文章落笔即云:学者多称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经非常久远。只此一语,便把五帝置于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及之境。

“五帝”无疑最符合司马迁的“人君”理想,虽然司马迁自己也说,由于时代的久远,关于黄帝的事迹,就连缙绅先生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诸子百家虽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但又显得鄙陋不堪。文章说:古代典籍,最可征信者是《尚书》,可《尚书》不载黄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常常称道黄帝,却又往往牵缠神仙怪异,不可尽信。因此,士大夫多不便征引百家之说。总之,有关五帝的史实,直在雾障山隔之中!文章又说:《五帝德》、《帝系姓》两文传自孔子,可当世儒者大都怀疑它们并非“圣人”原意。看来亦不可征信矣!赞语的这一层次,每一句都提出一种希望,每一句都打破一种希望,只使人觉得触目萧索,无有出路。

赞语的第二层突然转出满目生机。司马迁通过实地考证,并在古代典籍中发幽探微,理出五帝的事略,体现了司马迁考信求实的史学家风范。其一,作者西至空峒,北过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亲访黄帝、尧、舜之旧边,知各地教化、风俗,本有不同。则诸书所说黄帝、尧、舜,可能多少都有一点真相。若深思其意,便可知不背离《尚书》所载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其二,作者深考《春秋》、《国语》,知道二书明显发挥《五帝德》、《帝系姓》之意,其中有关内容均非向壁虚构。既然如此,《五帝德》、《帝系姓》可以征信,《春秋》、《国语》亦可以参考。其三,《尚书》本有间脱,其逸文往往可以从其它书中发现。因之,考察有关五帝的史实,应“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此二语乃全部赞语的关键。五帝之事本在疑信之间,非好学深思无以正确择取。

赞语第一层是步步后退,第二层是节节推进,第一层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第二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第二层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上去话语平淡、语语漫不经心,实质上句句深醇、句句匠心独运。

这段“赞”语表明了作者司马迁拨乱反正、重实去伪的史学观,同时说明写作《五帝本纪》的缘由。

五帝简介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五帝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8 53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颛顼,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高祖。后来的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孙。

颛顼生于若水之野,实处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五帝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6 77

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之孙高辛(帝喾)继位。颛顼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传下来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帝喾(kù,约公元前2480年 — 约公元前2345年),姬姓,名俊(一作夋),高辛氏,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位著名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

《五帝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4 94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蟜极的儿子。颛顼是其伯父。15岁时,帝喾受封为高辛侯。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他继承了帝位。帝喾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深受百姓爱戴。

帝喾是尧、挚的父亲,也是商、周两朝的先祖。帝喾死后,葬于高辛,现有帝喾陵存世。春秋战国后,帝喾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之一。

《五帝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3 88

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古称河东地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氏村)。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

《五帝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2 89

舜(shùn,约公元前2277 — 约公元前2178),姓姚(一说妫姓),名重华,字都君,颛顼帝的六世孙。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的官。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出生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的官,治都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古称河东地区)。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五帝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8 111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在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续自己的事业,撰写史书。3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开始在国家藏书处“金匮石室”阅读,整理历史资料。20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沅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35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孤军深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报答汉朝,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继续阅读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